蜻蛉(蜻蜓目昆虫)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蜻蛉又名蜻蜓、蜻蝏、诸乘,是蜻蜓目蜓科昆虫。 体型细长,复眼较大,生于头两侧且间距较宽;咀嚼式口器,触角刚毛状,同时长有强壮而透明的翅膀,典型特征为折叠在腹部之上或在腹上微微张开;前后翅形状相似,翅脉中室四方形,翅翼生有翅柄;与蜻蜓不同点在于蜻蛉歇息时翅膀伸长叠在一起;体型大多数比蜻蜓要小,最小的豆娘体长为1.5厘米,最大者可以到6-7厘米。
蜻蛉广泛分布于全世界,约有6000种,在中国分布于台湾、海南、广西、福建、吉林地区,有500余种。稚虫栖息在水中砂粒、泥水或水草间,少数稚虫生活在林地碎屑或积水的树洞中,或爬出水面附着在岩石的水膜内。蜻蛉是肉食性昆虫,擅长捕食空中的小飞虫,主要是以体型微小的蚊、蝇和蚜虫、介壳虫、木虱、飞虱等昆虫为主食,同种蜻蛉饿慌时也会发生同门相残的景象。蜻蛉可多次交配,每次产卵数十至数百粒,一生可产卵数次。豆娘寿命平均1-2周,蜻蛉2-6周或8-10周。
蜻蛉性微寒,无毒,有强阴、止精的功效。 由于蜻蛉体态优美、颜色鲜艳,且其翅膀颜色多变,故中国内外很多爱好者喜爱观赏。在很多国家的文化中,蜻蛉都在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,饱受各国艺术家喜爱。
想要了解更多“蜻蛉(蜻蜓目昆虫)”的信息,请点击:蜻蛉(蜻蜓目昆虫)百科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