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

配享太庙(中国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礼遇)

配享太庙(中国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礼遇)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配享太庙(中国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礼遇)

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。配享太庙指的是大臣凭借生前的勋业,去世后得以祔祀于帝王宗庙,功臣配享是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。

太庙在夏朝时称为“世室”,殷商时称为“重屋”,周称为“明堂”,秦汉时起称为“太庙”。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。后来皇后、宗室、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,称为配享太庙。

关于功臣配祀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,商王武丁以后的甲骨文中,仅记载着伊尹配享先公、先王,至武乙以后的卜辞不见有关功臣配享的记载,说明商代功臣配祀制度还不稳定。相对稳定的功臣配享于帝王庙堂制度始于三国时期的曹魏。隋朝、元朝太庙未设有配享功臣。

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,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间),是根据中国古代“敬天法祖”的传统礼制建造的。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,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,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。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,中殿称寝殿,后殿称祧庙。此外还有神厨、神库、宰牲亭、治牲房等建筑。

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,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。一般的皇亲还不行,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,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,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,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。

想要了解更多“配享太庙(中国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礼遇)”的信息,请点击:配享太庙(中国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礼遇)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