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

训诂学(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)

训诂学(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)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训诂学(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)

训诂学(“诂”音“gǔ”,同“古”)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,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——小学的一个分支。训诂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,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、修辞现象。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,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。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,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。

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、语文学的一个部门,是综合性学科,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,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。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, 尤其着重于研究 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、语法、修辞等语文现象,但不等于语义学、词义学。所谓“训诂”,也叫“训故”、“故训”、“古训”、“解故”、“解诂”,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“训”;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“诂”。“训诂”连用, 最早见于西汉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《诗经》的书,书名叫《诗故训传》,“诂”、“训”、 “传”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。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。

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,战国末期的《尔雅》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,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,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。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《新训诂学》中提出“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 ,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。”周大璞在《训诂学要略》中也说 “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,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。”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 的训诂学而言的。

想要了解更多“训诂学(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)”的信息,请点击:训诂学(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)百科